(三)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精神引领和实践导向的深度融合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劳动是人类获得物资资源和精神价值的实践活动。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并在劳动中深刻体认劳动的永恒价值,展现出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形成劳动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均由劳动创造和传承。人类历史证明,作为思想和实践的具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劳动需要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引领。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得以发展,需要遵循劳动周围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7]《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这意味着,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精神引领和实践导向的深度融合,涵盖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多个维度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