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嘉峪关魏晋墓室群的自然环境及发掘现状
古时的河西走廊是一个水草繁茂、植被丰富的地区,与今天的自然面貌大相径庭;《民乐县志》中记载:合黎山“美水草,多森林,东乐堡之民,多畜牧于此”,《张掖县志》也有类似叙述:“张掖附近合黎山,生奇林木,是汉匈奴休屠王所居地,四边诸夷作穹庐及车,皆仰此木材。”在汉代以前,河西走廊两边的山脉地区是游居在此的匈奴人最重要的木材源地。此外,河西走廊还有大面积的绿洲地带,沙漠零星分布在绿洲附近或其中;祁连山丰厚的积雪和冰川每年在特定的时节融化,也为先民带来了希望的活水,并滋润着草类,为畜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天然饲料。另外,由于河西走廊被高山峻岭包围,成为了冷空气等气流的一道屏障,山地会出现“逆温现象”,故山区的冬季牧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魏晋时期中原混战割据,甘肃西部地区成为了人们的避难所,这里正值经济、政治的鼎盛时期,同时也为中西文化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闻名遐迩的嘉峪关自古以来就是广阔河西走廊上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的重镇,由于地处两山相夹的狭长通道,一方面似乎脱离了中原正统主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向西走去,正是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门户关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成为了墓室壁画天然的“储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