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国乡村人才培育的主要模式
(一)校地协同
校地协同是指高校与地方的协同,校指的是高校,“地”是指“地方”,包括地方的企业、政府、学校等,校地协同是助推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手段与实践模式。“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人才培养及学科研究等优势,服务乡村振兴,为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增添活力”[2]。长期以来,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组织、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来说,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成立专门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立各类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推广基地等。比较有名的“乡村人才振兴的“湖州模式”,就是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乡村人才的需求变化,成立全国首家农民学院”。[3]其次,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高校与地方“建立相关利益方的战略联盟为基础,加速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行业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是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