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命题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现实关系的丰富性”这一命题就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构建双重理论视域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在单个人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的实践中,他越来越受到一种异己的力量的支配,而这种“异己的力量”就是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私有制这种现实经济条件。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异己的力量”就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只有“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才“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马克思正是在此提出了他关于人的解放、关于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从马克思这一重要命题的逻辑建构来说,现实的人和生产方式分别构成了这一命题的思想基础。
1.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具有社会性与现实性,是现实关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中,重新建构了现实的人的概念。在马克思之前,现实的人被认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或精神的存在,仅仅停留在理论领域,并不是物质性的存在,他们不具有社会性与现实性,仍是属于抽象的人。德国古典哲学强调的现实关系离开了现实的人的存在,显得太过空洞,以致于无法找到其弥合的有效路径。相反,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仅是作为一种感性对象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感性活动的存在,同时具有感性与理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生活在‘最直接的现实’的存在物”。可见,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是直接现实的存在物,具有现实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