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单就“+”的涵义而言,可以理解为融合、组合、结合、复合等意思。“专业+”则可以理解为以某个学科专业为主体,与某个具体对象相融合。如果设定 “+”的对象为X,则X是具有多样性的。如X为某个新兴产业,则“专业+X”就是围绕新兴产业,培养与传统产业不一样的某种专业人才;如X为某个其他的专业,则“专业+X”就成为培养复合人才;如X为某个专门技能,则“专业+X”就是培养具有某个特殊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这里,这个被“+”的产业、专业、技能就成为特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通过与主体专业的融合就形成人才培养的新结构和新模式。进而从内涵上,依据“专业+X”中关键元素X的不同,就形成人才培养的不同路径。
基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高校已进行了较多大胆的改革与尝试。如浙江大学的“计算机+法学”、河南农业大学的“专业+英语”等类的人才培养,强调专业人才对法律或英语的高度掌握;浙江大学还有类似“X+信息”、“X+计算机”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X专业强调信息或计算机复合能力的培养[4,5]。总体上,早期这种“专业+X”模式更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学位/双专业或主辅修制,这类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复合人才的培养,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考虑到以某个专业为主体的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在“X专业”的选择或匹配上,主体专业没能实现与“X专业”的有机融合,形成“X专业”对主体专业复合能力支撑不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