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培育德才兼具的“君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隐性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的潜移默化的精神素养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要求,其中包括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论语》中有关教学目标的阐述,是指注重塑造人格,培育德才兼备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人的包容,“君子周而不比”,讲人的谦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讲人的诚信和孝心。所以从个人层次讲,《论语》强调君子的“修身”和“格物致知”。《论语》中有关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的阐述,强调君子自我作为的同时,已经同国家命运、社会治理相统一,稳定国家的构建是无数有志的个人共同效力的成果。“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讲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讲人应具有关心社会安危的情怀,“夫君子也者,其贤宜君国,而德宜子民也”,讲人亲政爱民的大德,所以从群体层次讲,教育是培育为政治服务的人才,君子应具有“治国”及“平天下”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