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本体论差异的直接原因
近三十年来, 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对ontology定义的误解致使翻译不当的问题,且“本体论”这一译名影响了中国哲学继续相关的研究道路,从而强调从词源上进行辨正,要求对“Ontology”的翻译及其含义作出新的阐释。因此,有不少学者摈弃“本体论”这一译名,改用“存在论”,以直接表示ontology的原义;还有学者从西方ontology之研究本身的深刻层面入手,主张译成“是论”。总之,对于ontology的译名选择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国哲学界对其在词义上的不同理解,而译名问题的分歧是导致对于哲学本体论的认识差异的直接原因。
首先,部分学者对“本体论”这一译名提出了质疑。王德峰主张中国人采取“本体论”作为译名是不尽妥当的。他认为,“本体论即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问。这与西方的ontologie专门研究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存在规定’,意思不同”[2]72。对此,李朝东的观点是,“用‘本体论’翻译Ontology的根本困难的根源在于中西学术语言对Being范畴的不同理解”[17]1。以及,赵锭华也认为:“将Ontology中的‘on’译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是造成后来中西哲学界对本体论问题混淆的关键”[8]18的结论。由此可知,将ontology翻译为“本体论”的习惯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即易把中国的本根论与西方的ontology混为一谈,从而妨碍中国深入了解西方ontology所达到的思想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