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气道管理的基础和背景
正常的组织代谢依赖于提供充足的氧气,氧的输送与氧含量和心输出量有关。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低灌注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酸中毒,会出现组织缺氧、酸中毒和代谢紊乱。因此,持续胸部按压与冠状动脉灌注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它与心脏骤停后脑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通气是实现充分气体交换的必要条件[5]。
心肺复苏术的两个目标是:向组织输送氧气以减轻缺氧损伤;恢复病人自身的血液循环。在心脏骤停的第一分钟内节律,也称为电相,指血液和组织(尤其是心脏)中氧的含量大部分是足够的,因此立即除颤比通气更重要[6]。几分钟内,氧气水平下降,循环阶段开始,通气越来越重要[7]。最佳的心肺复苏将导致氧气和心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增加,这增加了成功的除颤的机会[8]。在缺氧性心脏骤停中,在心肺复苏期间提供通气显然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