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部建设方式虽规范,但缺乏特色与活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普遍由辅导员兼任,支部建设和党员的教育培养任务主要由支部书记完成,由于时间和人员不足,大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工作偏向保守,有限的主要精力投入在工作规范性,导致学生支部工作倾向程序化和简单化。虽然也有培养联系人的谈话和指导,但更多是依靠党组织统一“批量式”和“集中式”,这种忽视个体差异性,有悖于因材施教理念,不利于党员个性化发展。[1]
(2)党员自身往往比较优秀,但支部整体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学生党员经过精挑细选,个人素质过硬,常被作为树立为新进典型。但党支部的活动往往范围小、频率低,对广大普通学生的影响较为间接,在影响力和覆盖面上均不及团学会。[2]普通学生对党支部的工作不了解,支部开展的活动与普通学生的关联度有待提升,深入群众的意识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