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时期,有关外国教会、传教士之边疆社会活动的认知及叙事呈现出多元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以及多数社会知识精英通过对边地外国教会的考察,结论几乎惊人的一致:教会与传教士被认为是帝国主义侵略者代言人,他们在边地的多年经营,已对中国边疆行政、国体治权构成重要冲击;外国教会则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将中国边疆地方称为"远方的黑暗之地",他们的使命,就是要改造边疆,为该地带来"黎明的曙光";亦有少数中国社会知识精英描述外国教会在边地社会的"善治",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检讨和反省政府边疆行政的"不治",实则为"学术服务政治"诉求之下国家关怀的另类表达;至于边地人群对外国教会的认知,无论他们选择加入外国教会与否,都表现出一种"精心算计的遵从"。总体来看,各种表述的呈现虽有亲历考察的行动和思考,然因"他者"眼光和"本土"视角不同而造成现实关怀之差异性,使得各类表述者不能超越自身意识形态和实际功用性限度。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233,共11页 Religious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0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学术思想史”(15BZS1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15ZDB028)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教会 边疆 叙事 多元性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