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屏障膜
虽然各种屏障膜被广泛开发,并得到了充分研究,但临床应用中的理想屏障膜研究仍在进行中。理想的屏障膜应满足GBR的主要设计标准,如生物相容性、细胞隔离、组织整合力、创造和维持空间、临床可管理性[6]。
根据能否吸收,屏障膜大致分为不可吸收生物膜与可吸收生物膜。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不可吸收膜膨胀聚四氟乙烯(e-PTFE,Teflon)成为GBR治疗程序的标准[5]。与可吸收膜相比,它具有更好的空间保持能力和细胞隔离能力,但其术后更易发生膜暴露和感染。并且需要二次手术将其取出,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手术费用,同时可能导致部分再生骨丧失[7]。
胶原膜是最常见的可吸收膜,其最常来源于人、猪或牛,可由心包、牛皮、真皮等制成。多数商品胶原膜源于I型胶原,与牙周结缔组织具有相似的胶原组成。其免疫原性和细胞毒性较弱、促进牙周膜和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趋化[8]。并且易于操作,具有成骨能力。但来源于皮的胶原膜的吸收时间估计在4到8周之间,仅有非常有限的屏障效应和空间制造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