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气腔播散定义及衡量方法的发展
在既往的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者在不同肺癌种类中发现了气腔播散的存在,并且探索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尝试对气腔播散进行定量。
2013年,Onozato等人报道了肿瘤岛的存在,该研究分析了58例有肿瘤岛的病人与203例没有肿瘤岛的病人,发现该种现象常见于实性成分与微乳头成分为主的腺癌中[5]。2017年,Lu等人探究了气腔播散在鳞癌中的存在,其病灶距主流体的距离(中位数1.4mm,(0.3~4.2mm))或间隔的肺泡数(中位数7个,(1~15个))与之前在腺癌中的统计类似[6]。同时作者以“距离主瘤体3个肺泡为界”将气腔播散分为局限性气腔播散与扩大性气腔播散,但因其分层效果较差故未进行深入比较。同年,Dai等人以距主瘤体最远的气腔播散病灶作为衡量方法,验证了气腔播散具有较差的预后[7]。Uruga等人也从微观层面对气腔播散进行了定量分析,其团队检查了肿瘤边缘,并选取1~3的富有气腔播散病灶的视野,计算其中气腔播散数量并以5个气腔播散病灶为界将病例分为无气腔播散,少量气腔播散(1~4个病灶),和高气腔播散(大于等于5个病灶),并发现随着气腔播散数量增多,病人预后逐渐变差,在高气腔播散组与低气腔播散组之间,这种差距尤为明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