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子:感应天的“知天”观——为“天人感应”论奠定学术理路
孟子曾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继承了孔子有关“天命”的一些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化、延伸。相较于孔子,孟子进一步阐释了人对于天命感应的方法和途径,为后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奠定了理论思路。
孟子在先贤孔子的阐释上进一步思考和阐释如何“得天之命”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从尽心到知性再到知天的递进式感应天命的认识途径。他以性善论为认识基础,将人们对于天的认知转变为通过对人自我认知、对人世现实的关注来感知天命,将“天”之内涵的认识立足点的指向转向人,天命虽仍是一种超越时空、非人力能左右的客观必然存在,但人们知天命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是承天命而为之,而是通过知天命来认识自我、认识人世现实,最终达到“立命”的人之价值。“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以心释性,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孟子的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