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之前的多神信仰
历史上被称为称为“五溪蛮”、“飞山蛮”。据民国时期张肖梅先生的统计,该地区的侗苗人口总数高达80%以上。[7]与其他民族一样,传统侗苗社会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原始宗教阶段。侗族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信仰是萨岁崇拜。萨岁是侗族人集体信仰的文化符号,侗族聚居区的各个村落都有祭祀萨岁的萨坛,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其他走亲会友,都要前往萨坛举行重大仪式。侗族人民通过把世俗性的萨岁变成他们的女英雄并赋予其神的灵性,使得萨岁具有了神圣性,萨岁从而成为侗族信仰体系的主神。苗族地区最有影响的信仰是杀牛祭祖的鼓社祭。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以牛皮木鼓象征祖宗的灵魂,通过祭鼓追念祖宗。明代嘉靖《贵州通志》卷七载:“苗族每十三年畜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一次祭鼓活动需要经历醒鼓、砍鼓树、凿鼓、换鼓、引鼓、杀牛祭鼓、淋花树、送鼓、洗鼓九道程序才算完成。[8]杀牛祭祖仪式通过对祖先、家族、姻亲关系的确认与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