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诠释学的相关理论
现代哲学诠释学重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一直坚持从本体论探讨理解的视野。这是一种综合理论与实践双重任务的一门人文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本身包含着批判和反思精神的学科。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1]。
1、理解是“反思”和“创见”
理解又是教育科学的主要致知途径。在传统诠释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学说:一种是“文本解读复原说”,其代表是德国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他认为理解者要抛弃“前有”、“前见”,去重新体验“文本”的“真意”和作者的真性表达,以再现“文本”原有的“文义”和作者本真的文化与心理。一种是“移情方法说”,其代表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他认为理解“文本”并不仅是为了把握文本作者的原有思想,而且理解者需要进入文本作者的角色,复建或重现作者的思想。但这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原重现”,而是一种对原有文本意义的不断“创见”——创新。还有一种是“反思说”,其代表是法国哲学大师利科尔,他认为对显现和隐喻的“反思”是“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理解的最终目的。理解过程中产生一些偏见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