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门糖塑的历史渊源
天门糖塑艺人多聚集于小板、马湾、岳口、胡市等滨湖地区,旧时水患连年,水灾时更是有“大雨瓢泼,田亩成河一望无际,屋若舟楫,鱼行鸟窝,鸟无着落”之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水患发生之时,无数天门人背井离乡靠糖塑谋生,正是这样的状况使得天门糖塑的快速发展。在还没有被科技冲击的古代,糖塑艺人们互相竞争,高手过招,创造出了不少精品。江湖中糖塑艺人还成立过许多帮派和糖人工会,制定行规行法,互相扶持,古时艺人们出门四五个月就能用手艺挣来全家人一年的开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天门糖塑得以完整传承。
从天门市小板镇小板村的“糖塑世家”杨氏家族的传承谱系来推断,现在已传了四代;另外,天门糖塑是通过祭祀用的“糖供”发展到现在的说法,得到了近代不少糖塑艺人的认同。虽然民国时期用于祭祀的“糖供”均已不太重要,但那些做“糖供”的技艺仍然完好的传承着,并象征着吉祥如意[3]。而现在天门糖塑的造型特征、人物服饰的装饰手法都有保留明清时期糖供的典型印记,正因此,天门糖塑有古代糖塑“活化石”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