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广义的郁证
战国至秦汉时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诸气賸郁,皆属于肺。”[2]这是古医籍中最早出现关于郁的记载。[3]其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记载了五郁及其治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此运气异常所致的“五郁”被后世视为中医郁证的发端。[4]东汉《伤寒论》太阳病中也有“阳气怫郁”之说。[5]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书中多次提到郁,文中解释郁为“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6]开始把郁作为病机看,承上启下。后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六郁的病名,即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7]《丹溪治法心要·郁第十一》有载: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身万病皆生于郁……”[8]气、湿、热、痰、血、食六因皆可导致郁病;气血怫郁可生万病,既提出了郁的病因又提出了郁可作病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