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人选择——四上科场
严复于1854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儒医世家,少时接受了传统的学馆教育,1866年父亲的病逝致使严复放弃求学,科举致仕的愿望落空。次年起,他先后在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并赴英国留学,于1879年学成归国。回国后他先是在福州母校教了一年书,后被李鸿章调至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就任职,从总教习(教务长)升至总办(校长)。[9]10-11因未经正途的科举之道,与“科举入仕”的时代惯性不相符,使得他处于并不被上层主流社会接受的尴尬境地,不受重用,话语权微乎其微,所言不达众听。怀才不遇的严复认识到只有通过科举之路才能使其所言、所论为世人所闻、所听,深感“当年误习旁行书,举时相视如髦蛮(蛮夷)”的痛苦,决定顺应时局改由科举出身来提高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以与当事周旋,既已入其毂中,或者其言较易动听,风气渐开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