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空间韧性
“韧性”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弹性”,其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6],较早的应用于生态学、工程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韧性与弹性的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人—物—环境”的协调,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弹性强调的是物体受干扰后短期内恢复原状的能力,而韧性强调的是系统在受干扰后发生形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7]。并且随着系统思维的兴起,学界对韧性的认知历经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社会生态韧性”的三次转变,韧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拓展,并且相较于弹性而言,韧性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长期适应能力。
空间韧性是韧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韧性在空间维度层面的研究,Nystrom和Folke等学者将空间韧性定义为整个组织或系统在受干扰后发生重组并通过吸收、适应和转变等方式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不受影响的能力[8-9],即“扰动--恢复”的动态调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