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语境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是首位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意识给予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说明的理论家。他认为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发挥自己主体性,译出可以与原文相媲美的翻译,而不是作为“解释员”像数钱币一样将原文的一字不差地‘数’给读者(杨洁,2013:22)。之后,贺拉斯在西塞罗的翻译思想上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译者应该活译出给读者带来愉悦感受的创造性译本,而不是将时间精力花费在逐字逐句的死板硬译上。这些观点都是强调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为文学翻译即是创作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此后的两千年中,人们对文学翻译中译者地位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转向于译者对于原作者的遵从,译者被冠上了‘媒婆’‘译匠’‘仆人’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