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痞病是指患者反复出现胸中胀满、窒闷、痞塞不通,且常伴烦闷、懊恼、郁结等情绪的一种疾病。轻者自觉胸中阻塞胀闷,深呼吸后方觉舒畅;重者自觉胸中气窒结聚,甚者上下气结不通,终日持续,难以缓解[7]。临床上,虽有部分胸痞病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痛感,但这种痛感与胸中气机痞塞的程度相关,时有时无,隐隐作痛,与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明显不同。
历代医家对胸痞病相关概念早有论述,但对其证候描述却多不明确,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胸痞证治》中谓“病者心下坚,满痞急痛……不治,则数日杀人,病名胸痞。”其以胸部剧痛兼有痞闷做为主症,实则更接近于胸痹。直至明清时期,《症因脉治·胸痛论》中提出“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的观点,才较为准确地对胸痞病症状、病位进行了概述,胸痞也作为病名正式确立。然而,此时众医家对胸痞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仍存争议,未能形成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如虞抟、黄元御认为本病因于木郁土壅,宜治以疏木扶土、建中开郁;而张锡纯则专论虚证胸痞,并治以益气升阳、伐肾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