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就业”的成因,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徐雨朦[2](2018)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慢就业”现状、成因、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她发现学生选择“慢”的主要因素为:就业竞争激烈、工作岗位不符合个人预期、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能力较低,并提出“慢就业”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孙瑜[1](2022)用辩证分析法提出“慢就业”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她认为“慢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较高生活水平的需要、求职中考虑因素的增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增长、高校就业服务的缺乏。从二者谈到的“慢就业”成因当中,可看出大学生个体因素所占比重较大,应对策略上主要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改进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