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也称“寒区”,指年平均气温小于5℃,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小于-3℃,且全年气温偏冷的地区[1],我国寒地的面积十分广大,超过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二,主要分布在包括东北三省、蒙古等省份在内的东北、华北、西北北部及青藏高原等地。
寒地冬季漫长寒冷,缺乏阳光照射,气候干燥,蔬菜种植困难。在饮食上,居民多食等高油、高盐、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腌制食品等,且饮酒较多。在起居习惯上,冬季室外寒冷,居民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即民间所称“猫冬”。室外活动的减少使居民光照时间变短,维生素D的合成相对不足,导致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2-4]。也会促使脂肪更易蓄积,故寒地居民体重超重者较多。血尿酸水平也增高,易患脂代谢紊乱,代谢障碍疾病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寒地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关节肌肉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患病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