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方法研究现状
近些年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方法、策略等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非常丰富:王云才等将北京市郊的传统村落分为遗产型、特色型和保护型,提出传统村落发展6种模式,包括乡村博物馆、旅游示范基地、教育基地、乡村休闲、乡村度假和主题乡村旅游线路[2];冯骥才先生率先在国内倡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随后提出传统村落护区、露天博物馆、遗产名录、旅游景区开发这4种方式[1,10];刘馨秋和王思明提出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古建、农业工程、农业景观、生态农业、特色民俗等特色结合起来[11];李佳重点探讨了传统村落行政保护、以改促保和活态传承的成效[12];伽红凯从经济学出发提出传统村落保护的10种模式,包括罚款与补贴、名录保护、文保、农民退出、农民自主开发、社区主导开发、公司主导开发、综合开发、博物馆以及保护区[13];麻勇恒提出3种保护方式,即村落民族志、乡村旅游和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区 [14];刘传喜和刘红霞总结了乡创客在江西传统村落活化实践中的4种模式,即旅游开发、艺术介入、公益乡建、生活实践,其中,旅游开发应用最多[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