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性别与农户保护性耕作行为
性别差异主要包括生理性别差异[20]和社会性别差异[21]。生理性别差异是性别差异的事实基础,具体表现在女性体力较弱而男性体力较强,女性在生育活动中占据主要角色而男性偏次要角色等。这导致农村女性不能长期从事主要劳动耕作事务,而只能从事短暂和任务量较轻的耕作活动,农村中男性由于体力较强,因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农作劳动中占据主要地位。社会性别差异是外在社会性别环境对男女的不同期待,如社会希望男性能以劳动和工作为重心,女性能以家庭为中心[22]。这样的社会性别差异会让男女性在家庭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从而形成男性是以工作和劳动为主体,女性则是以家庭和生活为主体的现象。
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导致男女性在家庭和耕作行为中产生了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因此,农村女性相比较于男性而言,常常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这通常会造就她们更加母性、包容、友好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形成关爱有加、保护生态环境的偏好[23],这种偏好使得她们更加愿意主动了解和实施保护性耕作行为。相比之下,男性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更容易产生理性、竞争的心理情感[24],这使得他们在耕作过程中会优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25],对耕地质量等环境因素则缺乏一定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