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现代理论创新
汪受传[4]教授提出“伏风”致病的概念,从风论治。内风多由于肺脾肾三脏虚衰且既往外邪未除,日久形成伏风,再次感邪之时,内外合邪,发为本病。
尹丹[5]认为伏风包括两方面,即“外感伏风”和“内生伏风”,并提出伏风化燥理论。外感伏风为感邪后,风邪留恋于内,肺气虚弱不足以驱邪外出,形成伏风;内生伏风为患儿素体虚弱,既往病邪未能祛除完全,日久消耗正气,使机体自身产生致病邪气。而无论外感伏风还是内生伏风,均为风邪,长时间留于体内必会损伤人体津液,即为伏风化燥。
熊兴江[6]从体质的角度提出桂枝体质在本病中较为常见,桂枝汤在《伤寒论》原文中提到的主症“鼻鸣”与现代过敏性鼻炎可归为一类,故在临床上可用桂枝汤改善体质治疗本病。
王兴鹏[7]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久居寒地儿童易感风寒,病从“寒化”;或家长保暖过度,或饮食偏嗜,产生内热,病从“寒化”;或两者均有形成“寒热错杂”。故认为本病多应从寒热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