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无璎珞,中文的“璎珞(或缨络)”一词是翻译梵文佛经时创造出来的词,图像中的璎珞也是随着西域的佛像范式传入的,由于缺少现实生活中实际物品的参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莫高窟壁画中的璎珞都是对范本上西域璎珞造型的直接摹绘,这样的情形贯穿了整个北朝,并一直持续到隋一期。自隋二期起,璎珞打破了对西域范式的依赖,开始出现造型上极具跨度的跳跃式变化。但这种跳跃式的变化绝非天马行空的凭空创造,在隋代通身式菩萨璎珞上面,既可以看到西域璎珞造型的痕迹,又可以找到当时中原璎珞造型的影子,同时,隋代通身式菩萨璎珞的出现还受到了当时莫高窟地区民族审美与工艺喜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