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视角:空间社会学理论
在早期经典社会学中,空间并未像时间那样被社会学家所重视,空间被视为是静止的、刻板的东西,大都将空间视为客观化的物理环境。例如马克思就将空间看作一个物理的情境,认为它是生产场所的总和。在笛卡尔看来物质即空间, 他认为物质的本质就是能够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进行延展。[1]涂尔干敏则锐地察觉情感在空间中的体现,他认为由于注入的情感价值不同,空间划分也有社会差异性。虽然涂尔干这一思想对于后续空间的社会性研究具有一定启发,但仍未突破将空间视为物理外部环境的限制。不同于前者,齐美尔从心灵与互动的视角出发,突破了空间的物理情景限制,尝试探索构建具有社会性的空间,他认为空间是在社会互动中被建构起来的。虽然齐美尔在空间研究上开创了一种别样的可能,但他对空间的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并未建立起社会本体论的空间视角。由此可见, 经典社会理论中关于空间的论述是片断式的、零散的,对于空间与社会的论述是抽象模糊的,空间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可有可无的。正如厄里所言:“社会学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方式很不明晰,很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