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元日食物
元日人们进椒柏酒与屠苏酒,饮桃汤,吃五辛菜,服却鬼丸与“敷于散”,进胶牙饧,即一种用麦芽制成的饴糖。人们吃胶牙饧与祭祀灶神联系紧密,但祭祀之日多为腊月二十四,即小年。明朝人们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这天便要“祀灶以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团为献”,相传小年是灶君朝天祀的日子,人们用饴糖粘住灶君的牙“使勿言人过恶也”。在元日这天,人们食用胶牙饧是“取胶固之义”,即为了让牙齿坚硬牢固,能吃能喝,是对身体健康的美好祝祷。
元旦,人们还会制作年糕食用,“蒸年糕,备珍果,以为迎年之用。”德安府的元旦,“村中人必致糕相饷,俗曰年糕。” “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可见清朝时期元旦食用年糕已成为节日必不可少的时令美食,当时的人们将黄米制成的黏黏糕改称为“年年糕”,这一名称的改变饱含了人们对新年的期许,即“取增高之义”“谓之一年高一年”,期盼未来可以“年年高”。此外,年糕还是除夕祭祀先祖必不可少的祭品,“除日写桃符,绘门神,祭先祖,悬真像于家庭,供奉烝年糕。”“除夕之日,各家均备馔盒、牲醴、荤素、菜品、年糕等物以祀神、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