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臣形象
常借历史寓言说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与史书记载相悖。无论是先圣贤王,还是暴君嬖臣,在其笔下都可被改头换面。
鲧、共工劝谏尧不要将天下传之于匹夫,尧不听,举兵诛杀鲧于羽山之郊,诛杀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有敢言者。而《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15)。”很显然,记载中的尧是一个仁德明智、温和谦逊的贤圣,寓言中所刻画的二话不说就治罪举兵的形象。在韩非子的叙述中,尧淡化了其本身的道德色彩,成为了一个用武力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闭塞的暴力者。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商汤,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假让天下于务光,务光因自投于河[](509)。这则寓言极端地贬低了商汤,竟将其改造成一个极其无耻虚伪的形象。此外,管鲍之交也被认为是一场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预谋:管仲和鲍叔牙提前约定“各事一人,先达者相收。[](509)”二者于此只是单纯的利益合作者,而非流传版本中那般亲密,有那般惺惺相惜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