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预科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基于重庆民族预科基地的实证研究
更新日期:2014-06-26     浏览次数:1028
核心提示: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预科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基于重庆民族预科基地的实证研究陶少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430074)摘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预科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基于重庆民族预科基地的实证研究

陶少华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重庆市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学生的调查问卷为基础,探讨了对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意义、教材和教学方式等问题。民族预科学生对以上各项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表现出需求多样化的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民族文化被平等对待、教育和传承,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都需要为民族预科学生开设好民族文化课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预科  民族文化  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平等思想、教育改革运动和持续推进的过程,是西方国家民族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公民权利运动”,其结果对族群教育的影响是他们要求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课程重建以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等。少数民族通过他们社区管辖的学校及课程与教科书的影响,推动了这一运动 [1]。二战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影响到欧、亚、非、澳各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我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课程是按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设置框架设置,不包含民族文化课;各高校民族预科生的课程里也基本没有民族文化课。国内研究者探讨了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问题,马军[2]、宋太成[3]、张晓勤[4]等分别提出课程设置分四类、三类、三个模块等方案,都没有涉及为预科学生开设民族文化课的研究。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角度,应该为民族预科生开设民族文化课,但作为民族文化主人和民族文化教育主体的民族预科生对此有何看法?我们将以重庆市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探寻民族预科学生对开设民族文化概论课的认识,并提出课程开设的建议,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一、技术路径

重庆市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位于长江师范学院,该基地拥有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二十余载的历史,具有深厚的预科教育文化积淀和经验积累。基地只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年招生规模在250人左右,比邻和主要辐射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渝东南地区,同时面向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在中西部地区较有代表性。该基地已开设的课程是遵循自上而下原则设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基本没有超出国家预科管理办法规定的课程范畴,目前为学生开设有大学语文等十一门课程,但没有单独开设民族文化概述性课程。

笔者于201153日对该基地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基地2010级学生,本次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作答以确保答案的真实性。本届学生有两个理科班和三个文科班,学生全是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生源地主要是重庆、云南、内蒙古等。学生共219人,男、女生的比例为1︰3左右,总共发放100份问卷。按照分类随机抽样法,在男生中随机抽取25位同学,在女生中随机抽取75位同学,然后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了避免顺序偏差,设计了两种形式的问卷,答案的排列顺序都不同,发放的问卷中两类问卷各占一半。此次调查活动共收回问卷98份,女生有两份未回收,回复率98%;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100%。

二、民族预科生对开设民族文化课的认识的问卷调查内容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开设民族文化课的认识与态度,主要内容包括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具体意义、教材编订和教学形式四个方面。

(一)民族预科生对开设民族文化课必要性的认识

高校民族预科生既是民族文化的主人,又是民族文化课的主体,他们对民族文化课的态度可以探究他们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课的认同程度。在调查民族预科生对“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否需要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这一问题的看法时,90.8%受调查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表一)。这说明他们认识到了开设这门课的重大意义,对开设这门课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同时,民族预科生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将分流到不同的文、理、工、管等专业学习,很多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将很难接触到民族文化类的课程,这也促使他们渴望开设这门课。学生有了内在动因,他们对学习这门课就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就更佳。

表一  民族预科学生对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必要性的认识##end##

 

项目

需要

不需要

不知道

总计

人数(个)

89

6

3

98

比例(%

90.8

6.1

3.1

100

(二)民族预科生对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具体意义的认识

我们列举了开设民族文化课的几项主要意义供学生选择。在对学生进行“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有哪些具体意义(可多选)”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时,得到如下结果(表二)。

表二                 民族预科学生对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的意义的认识

项目

传承民族文化

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

其他

人数(个)

59

34

23

4

比例(%

60.2

34.7

23.5

4.1

从表二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的意义在于传承民族文化,这一选项比例最高,表现了民族预科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这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依据[5]。被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今世界,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文化有被西方文化和国内主体民族文化涵化、同化的危险。民族文化课可以让学生全面学习、深入理解民族文化,为传承民族文化创造条件。调查问卷结果反映了作为民族文化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或其他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这为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其特色,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增添了动力。

中间两项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民族预科生对民族文化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追求。34.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23.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开设民族文化课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调查结果反映出民族预科生在对待民族文化课的学习上,态度积极向上,求知欲望较强,他们希望通过加深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同时,也反映出预科学生憧憬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文化课能带给他们快乐和享受,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三)民族预科生对民族文化课教材编订的认识

对民族预科生进行 “是否需要编订统一的少数民族文化课教材”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时,得到了如下的结果(表三)。            

 表三     民族预科学生对民族文化课统一编订教材的看法

项目

需要

不需要

人数(个)

64

34

比例(%

65.3%

34.7%

65.3%被调查学生赞成编订统一的民族文化课教材,其余则持否定态度。赞成编订统一教材的学生可能受传统惯性的影响,统一编订的教材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内容确定性等优点,方便师生的教学;但其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其内容涵盖的面比较窄,视野相对狭小,生动性、趣味性和丰富性相对缺乏。而不编订统一的民族文化课教材,其优点和不足恰好与前者相反。这些都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学校、学生,采取比较灵活的应对方式。

(四)民族预科生对民族文化课教学形式的认识

笔者以“如果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其教学形式应该采取哪些(可多选)”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结果(表四)。

表四                民族预科学生对民族文化课教学形式的认识

项目

课堂教学

班会、团会

课外兴趣小组

墙报

布置宿舍环境

人数(个)

59

43

69

41

25

比例(%

60.2

43.9

70.4

41.8

25.5

60.2%的受调查学生赞成民族文化课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势。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学生对这种形式认可度较高。同时,学生也希望在课堂这种正规的学习形式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生对各种课外活动形式的民族文化课都有较高的认可度。其中,赞成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课教学的比例最高,达到70.4%,这一方面说明,预科生要在一年之内完成十余门课程,他们感到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希望民族文化课继续增加他们的课堂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学生希望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略到快乐,因为兴趣和乐学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选择其他三项的都占一定比例,但远远低于课外兴趣小组的比重。调查结果反映出,他们接受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的民族文化课教学,其选择具有多元性。但他们更倾向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兴趣小组形式。

三、高校民族预科生开设民族文化课的建议

我们普遍存在一种理论预设,民族预科生来自民族地区,自身是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素养高,不再需要单独开设民族文化课,这只是一种客位的观点。通过调查问卷,作为民族文化主人的民族预科生绝大多数赞成开设民族文化课,这是居于主位的认识。在设置民族文化课时,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原则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预科的课程设置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下面将在问卷调查基础上,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指导,就为高校民族预科生开设民族文化课提出具体建议。

(一)为高校民族预科生增设民族文化课

首先,开设民族文化课弥补现有高校民族预科课程体系的缺陷。迄今为止,政府层面关于民族预科教育的管理法规没有要求为预科生开设民族文化课;很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单位也未开设这一课程。现行预科课程体系中与“民族”或“文化”相关的课程有两门,分别是民族理论与政策和中国文化概论。民族理论与政策主要从总体上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而民族文化课是对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介绍、研究和赏析,尤其侧重精神文化方面,这两门课程的研究范畴、方法和对学生的意义均不相同。中国文化概论课则侧重汉族古今文化的发展脉络、规律和特点分析研究,这门课程尤其在研究范畴方面不同于民族文化课。所以,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和中国文化概论课均不能代替民族文化课,为预科生增设民族文化课就尤为必要。

其次,开设民族文化课可以满足预科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渴求。从预科生对民族文化的态度看,他们多数认为有必要开设民族文化课,开设这门课对他们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预科学生对民族文化课意义的认识是多元的,这也契合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开放视野和宽容精神,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异文化课程与本土文化课程兼容的特点,即从自己或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本族文化,理解异文化。他们从自观的角度有这种认识和需求,为开设民族文化课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有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也使这门课更具有人文塑造效果和实践指导意义。所以,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实地调研的角度,从自观和他观的角度,应该为预科生开设民族文化课。

第三,开设民族文化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课程理论的两个来源之一,让民族学生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关于民族教育平等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格局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发掘、教育和传承。学生在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中理性地自观和他观,培养民族自信心和宽容精神,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与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友好相处,在当下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充实多元的民族文化教学内容

为高校民族预科生开设的民族文化课应该包含多元的民族文化内容。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多元文化课程,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进行解读,即应坚持广义的民族文化观,摈弃狭义的民族文化观,它要包含不同民族的文化;它既要包含民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又要包含民族精神文化;它既要包含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也要包含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既要关注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又要关注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我们应将各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内容纳入民族文化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民族文化课的内容还要有系统性、多功能性。我国现有的预科教育所涉及的民族文化内容极少,主要散见于个别课程中,以常识介绍为主要目的和编排方式,以审美观培养为主,违背了多元化的原则,实际上是艺术教育而非多元文化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精神文化为主的狭义文化内容。这些是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教育相悖的。所以,民族文化课除了具有多元性以外,还应具有系统性和多功能性。将民族文化内容系统地编排组织以传授给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主旨除了审美以外,还应具有增进民族团结、繁荣文化、产业化等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三)采用灵活创新的民族文化课教学形式

教育改革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理念之一,我们要在民族文化教育中进行改革。预科生的民族文化课开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首先,为民族预科生独立开设民族文化课。从调查结论来看,多数学生赞成独立开设一门民族文化课。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系统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更加集中,学习效果更加明显。这也适合用统一的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其次,预科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也主张将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种育人环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故我们可对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课教学形式的认识是多元的,赞成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学生比例高于赞成课堂教学形式的学生。此外,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性决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在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这种多元化的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交叉学习中达到更好的效果。但要注意民族文化知识总体的系统性,不应减少这门课程传授知识的总量。在针对预科生的民族文化教学中,除了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形式以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设其他不同课程开设方式,如采用班会、团会、课外兴趣小组、墙报和宿舍环境布置等多样的形式。还可以采用展览、展演等大型活动的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使教师在民族文化教学中提高教学的积极性,避免单一传授方式的乏味感。对学生而言,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避免单一课堂学习方式的枯燥感,从而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再次,民族文化课的教材编订应采取比较灵活的处置方法。必须从宏观的国家到微观的教师这些不同层面对课程设置进行探讨。民族文化课可独立开课并编订相关教材,我们可为学生提供一本精编的教材,包括世界民族文化概况、中国民族文化概况以及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等内容,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也可以潜在的方式融入其他课程教学或各种环境、活动之中。如果不选用教材,则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片,观看、学习、参与各种民族艺术、手工艺等的展示和活动。选用教材的学生,也可结合上述活动交叉学习。  

结语

从对重庆市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表现出对多元民族文化尊重和学习的需要,他们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民族文化课;学生认为这门课的意义是多元的,而且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多数学生倾向于采用统一的教材,我们可以为学生编订知识面广、内容浓缩的教材,具体包括世界民族文化概况、中国民族文化概况以及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等内容,选用教材与否可以灵活处理;学生也希望民族文化课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可采用课内或课外教学的形式,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则依具体情况而定,只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即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民族文化被平等对待、教育和传承。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看,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应该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开设一门民族文化概论课,尽可能地搞好民族文化课的教学。

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兼有民族科学、教育科学和预科教育的三重性质,我们要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在民族文化课程教学中兼顾和渗透这些性质和特征。为民族预科生开设民族文化课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问题,他体现了民族学生平等的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和发展权利。预科生以后进入其他专业、年级学习,可以让他们继续接受民族文化教育,这也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的持续推进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89-190.

[2] 马军.多元拓展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学布局[J].宁夏大学学报,2004,(5):88-91.

[3] 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6,(4):90-96.

[4] 张晓勤,欧阳长青.新形势下民族预科教育的定位及课程设置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79-184.

[5] 张文勋等著.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43.

 

附:作者个人信息

姓    名:陶少华

性    别:男

年    龄:1973年出生

民    族:汉族

籍    贯:重庆市

工作单位: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 

职    称:讲师

学    历:中南民族大学2010级博士生

研究方向:民族学

电    话:13038359593  

Emailtsh6789@yahoo.com.cn

邮    编:408100

通讯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龙大道98号,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