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行政化的现状分析
摘要:高校行政化表现体现在学校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高校作为学术性机构的组织特征表现模糊”[]归因于高等教育中的政府角色错位,其角色偏离了自身的职责任务、活动范围、运行轨道,从而出现了违背高校的意志、损害高校利益的权力滥用现象。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在高校与社会之间有一层无法穿越的行政力量—政府对高校行政权力,高校按政府意志办学,而不是按社会需求办学。高校经费主要靠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拨款,由于国家经济能力有限,所以高校培养人才方面只能满足政府的要求,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办学主体单一,缺乏社会参与多元主体办学,也是不能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的原因之一。另外缺乏中介组织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价、评估,缺乏中介组织对学校内部纠纷的仲裁等,使高校处于孤立教育环境之中。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点:(1)政府干预过多,高校自主权缺失,有很强的依附性。(2)学校领导委任制,集权色彩浓厚。校长书记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民主推选意识不浓,集权色彩浓厚,结果导致争权夺位的现象频发,同时,也直接导致高校行政权力泛化。(3)高校科层制体制,学校像衙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的体制一直延伸到高校,高教体制呈现为科层制模式。从我国高校的行政级别来看,从副部级到正处级不等,不同级别对应不同待遇,学校像衙门。(4)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高校按政府意志办学,大学毕业生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5)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缺位。高校形成官场。 高校作为学术性机构的组织特征表现模糊,教育法规、制度不健全。其结果表现为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行政化”。 同时,由于高校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受其影响高校将目光由重视学术成绩转向政绩的建设。高校的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增强,过分追求行政级别,博导、硕导称呼都要加上级别,如“正处级博导”“正科级硕导”等。行政化导致不能合理使用干部,干部的提拔过于强调文凭,轻视实践经验,晋升为功的原则没有很好得以体现,由于学历原因不能在岗的干部没能得到合理处置,如:送出进修加强理论学习,给予职称的评定,给与相应职务待遇等。总之,高校出现了“学术人员官员化,行政人员学术化”的现象。
关键词:科层制体制、官本位、晋升为功、行政权力、学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