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 ——以B站新冠科普视频为例
更新日期:2025-02-24     浏览次数:2
核心提示:审稿意见一、论文总体评价《科普视频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以B站新冠科普视频为例》一文以B站上的新冠科普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

 审稿意见

一、论文总体评价

《科普视频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以B站新冠科普视频为例》一文以B站上的新冠科普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探讨了科普视频可信度的影响因素,选题新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较为详细,能够为提升科普视频的可信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在论文的理论框架构建、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解释与讨论以及文章格式规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具体内容评价

摘要与引言
摘要部分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结论,但缺乏对研究创新点的突出强调。引言部分对科普视频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但未能充分展示本研究在现有文献中的定位和贡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部分较为全面地回顾了社交媒体的科普参与、可信度影响因素以及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等相关研究,但缺乏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和批判性分析,未能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理论缺口和创新点。

研究假设与模型
研究假设的提出较为合理,基于ELM模型构建了科普视频可信度影响因素模型。然而,部分假设的提出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建议进一步细化假设背景,增强假设的说服力。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部分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和数据预处理过程,但存在以下不足:

数据收集方法较为单一,仅从B站筛选视频,缺乏对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比较分析。
数据预处理过程较为繁琐,建议简化流程,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变量操作化定义部分存在模糊之处,如“可信度”的量化标准需进一步明确。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部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科普视频可信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然而,部分分析结果未能充分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建议加强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总结与建议
总结部分对研究发现进行了概括,但缺乏对研究贡献的明确阐述。建议部分提出了一些提升科普视频可信度的策略,但部分建议较为笼统,缺乏具体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

语言与格式
论文语言通顺,表达清晰,但存在部分表述不准确、专业术语使用不当的问题。此外,论文格式基本符合学术规范,但部分细节(如图表标注、参考文献格式等)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审稿建议

明确研究创新点
在摘要和引言部分明确突出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强调本研究在现有文献中的定位和价值。

加强文献综述的系统性和批判性
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批判性分析,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理论缺口和创新点,增强研究的理论深度。

优化研究设计
考虑增加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比较分析,简化数据预处理流程,明确变量操作化定义,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深化结果讨论与解释
加强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和解释,深入挖掘结果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具体化建议部分
对提出的策略建议进行具体化处理,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建议,增强建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规范语言与格式
对论文语言进行润色和修改,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严格按照《南方传媒研究》杂志的要求对论文格式进行规范和完善。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该论文在选题、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在理论框架构建、结果讨论与解释以及文章格式规范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建议作者在修订和完善论文后,再次投稿。期待该论文能够在《南方传媒研究》杂志上发表,为提升科普视频可信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