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意见
一、总体评价
本文题为《〈苦干〉的首次来华及其媒体评价考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重新考辨了美国纪录片《苦干》首次来华的时间及其在华期间的媒体评价情况。文章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对于理解《苦干》这部影片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本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但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内容评价
研究背景与目的
文章开篇清晰阐述了《苦干》这部影片的背景信息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进而提出了重新考辨其首次来华时间及媒体评价的研究目的,逻辑清晰,目标明确。
文献梳理与考辨
文章通过梳理民国时期的大量媒体报道,详细考证了《苦干》在华的首次放映时间、放映地点以及当时媒体和观众的反应,论证过程严谨,引证丰富。
对于《苦干》在华期间的不同评价,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观众对影片的复杂态度,分析深入,见解独到。
结论与讨论
文章得出的结论与现有研究形成鲜明对比,提出了《苦干》早在1946年即已在中国放映的新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性。
讨论部分对“自我认知”与“他者凝视”的错位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影片在华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创新与不足
创新点
文章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辨,提出了《苦干》首次来华时间的新观点,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
对《苦干》在华期间的媒体评价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影片的复杂态度,为理解影片在华传播提供了新视角。
不足之处
部分史料可能因年代久远而难以完全获取,导致文章在某些细节上的论证略显不足。
对于影片在华传播的具体过程,如放映机构、观众构成等,文章缺乏更为详细的数据支持。
四、修改建议
补充史料
建议作者进一步挖掘相关史料,特别是关于《苦干》在华放映的具体细节,如放映机构、观众构成、票房情况等,以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
细化分析
在讨论部分,建议作者进一步细化对不同媒体、不同观众群体对影片评价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
规范引用
请作者检查并规范文中所有引用的文献格式,确保符合学术规范。
语言润色
部分段落语言表述略显冗长或重复,建议作者进行适当润色,提高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重新考辨《苦干》首次来华时间及媒体评价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总体上文章质量较高,符合《当代电影》的发表要求。建议作者在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后,尽快提交修改稿以供进一步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