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房颤合并二尖瓣快速反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更新日期:2025-01-02     浏览次数:12
核心提示:审稿意见一、总体评价本文题为《非瓣膜性房颤合并二尖瓣快速反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旨在探讨非瓣膜性房颤(NVAF)合并二尖瓣反流(MR)

 审稿意见
一、总体评价
本文题为《非瓣膜性房颤合并二尖瓣快速反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旨在探讨非瓣膜性房颤(NVAF)合并二尖瓣反流(MR)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反流流速>3m/s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文章整体结构清晰,研究方法合理,数据详实,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然而,在投稿至《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前,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二、具体内容评价
题目与摘要
题目:准确反映了文章的研究内容,符合投稿要求。
摘要:英文摘要部分较为详细,但部分专业术语表达可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可读性。例如,“NT-proBNP”可更明确地表述为“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此外,摘要中未提及“中西医结合”相关内容,建议考虑在结论或讨论部分简要提及中西医结合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或研究意义。
引言
引言部分详细阐述了房颤及其并发症的严重性,以及非瓣膜性房颤合并二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但缺乏对“中西医结合”视角的引入,建议适当补充中西医结合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或潜在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排除标准明确,样本量适中,满足统计分析要求。
分组与测量:分组合理,测量指标全面,覆盖了临床常规检测项目及心脏彩超结果,有助于全面分析患者临床特点。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得当,使用了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信。
结果
结果部分详细列出了两组患者在各项临床指标上的差异,数据表格清晰,易于理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和RDW-SD为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其预测价值。
建议在结果部分增加对中西医结合相关指标的探讨,如中医证型分布、中药或针灸治疗对患者反流流速的影响等(如实际研究中未涉及,可在讨论部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讨论
讨论部分深入分析了LAD和RDW-SD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的可能机制,并引用了多项研究支持其结论。但缺乏对中西医结合视角的讨论,建议结合中医理论探讨NVAF合并MR的病机、证候特点,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潜在优势。
讨论中提及了LAD和RDW-SD与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但未明确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NVAF合并MR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建议进一步阐述。
结论
结论部分简洁明了,指出了LAD和RDW-SD是NVAF合并MR流速>3m/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同样缺乏中西医结合视角的总结,建议适当补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规范,引用了多篇高质量文献支持研究结论。但建议增加中西医结合相关领域的文献,以体现研究的全面性。
三、修改建议
引入中西医结合视角:在引言、讨论和结论部分适当引入中西医结合视角,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病机特点、证候分布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潜在优势。
优化专业术语表达:在摘要和正文中优化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提高可读性。
补充相关数据:如实际研究中未涉及中西医结合相关内容,可在讨论部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或参考现有文献进行简要论述。
完善图表:确保图表清晰、准确,图表标题和说明文字应简洁明了。
语言润色:全文语言流畅,但部分段落可进一步润色,提高表达效果。
四、推荐意见
本文在非瓣膜性房颤合并二尖瓣快速反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临床价值。建议在引入中西医结合视角、优化专业术语表达等方面进行适当修改后,可考虑投稿至《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