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意见
一、文章总体评价
《基于摩尔库伦准则的煤巷塑性区破坏特征研究》一文由王志坚撰写,旨在通过摩尔库伦准则研究煤巷塑性区的破坏特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支护方案。文章结合S5205工作面的实际地质情况,建立了圆形孔洞周边应力分布力学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整体来看,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数据详实,符合《西部探矿工程》的投稿要求。
二、具体内容评价
研究背景与意义明确
文章开头明确指出了研究煤巷塑性区破坏特征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必要性。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凸显了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理论模型构建合理
作者基于摩尔库伦准则,建立了圆形孔洞周边应力分布力学模型,并详细推导了相关公式。该模型考虑了煤巷围岩的应力状态和塑性破坏特征,为后续的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计算与分析过程严谨
文章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计算煤巷围岩的塑性破坏范围,并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进行了参数设置和计算。此外,还利用Surfer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插值绘图,直观展示了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和塑性区分布。
支护方案科学合理
基于理论计算和分析结果,作者提出了针对巷道围岩的锚杆索网联合支护方案,并详细说明了支护参数的确定依据。该方案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结论明确,建议合理
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的主要成果,明确指出了基于摩尔库伦准则的支护方案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还提出了将该支护设计方法推广应用到其他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设计中的建议。
三、审稿建议
增加现场试验数据
虽然文章已经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监测验证了支护方案的有效性,但为了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建议作者增加更多的现场试验数据,如支护前后的围岩变形量、应力变化等。
丰富图表展示
文章中的图表虽然已经较为丰富,但建议进一步增加一些对比图表,如不同支护方案下的围岩变形对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支护效果对比等,以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研究内容。
深化理论分析
在理论分析部分,建议作者进一步探讨摩尔库伦准则在煤巷塑性区破坏特征研究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或未来研究方向。
规范参考文献格式
请作者检查并规范参考文献的格式,确保符合《西部探矿工程》的投稿要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摩尔库伦准则的煤巷塑性区破坏特征研究》一文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符合《西部探矿工程》的投稿要求。建议作者在修改时考虑上述建议,进一步完善文章内容。修改后,该文章有望成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