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岑苷“异病同治”EV71病毒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预测
更新日期:2024-12-20     浏览次数:15
核心提示:审稿意见一、总体评价本文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黄岑苷在治疗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毒性脑膜炎和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

 审稿意见

一、总体评价

本文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黄岑苷在治疗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毒性脑膜炎和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设计合理,方法科学,结果具有创新性,对中药黄芩苷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评价

研究选题:选题新颖,聚焦于中药黄岑苷在“异病同治”策略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针对EV71病毒相关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研究方法:采用了多种数据库和网络药理学工具进行靶点筛选和通路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方法科学、全面,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数据展示:通过韦恩图、网络图、气泡图等多种图表形式展示了研究数据,直观明了,易于理解。
三、结果评价

靶点筛选:成功筛选出了黄岑苷的158个药物靶点和EV71病毒相关疾病的312个疾病靶点,并进一步确定了22个共同交集靶点,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路分析:通过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了黄岑苷治疗EV71病毒相关疾病的核心通路,如AGE-RAGE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为理解其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分子对接: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岑苷与核心靶点TNF、TLR4、IL1B、IL6和STAT1的结合能较低,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潜力,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
四、讨论评价

讨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黄岑苷可能通过多个靶点和通路发挥消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为黄岑苷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如数据库更新滞后、单一化合物治疗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显示了严谨的科研态度。

五、修改建议

文献引用:建议补充更多关于EV71病毒相关疾病治疗现状及中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的文献,以增强文章的全面性和前沿性。
图表优化:部分图表可进一步优化,如增加图例说明、调整颜色搭配等,以提高图表的可读性和美观性。
语言润色:部分段落语言可进一步润色,以提高文章的流畅性和学术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文。建议作者在文献引用、图表优化和语言润色等方面进行适当修改后,予以录用。最终结论为:接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