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莪术对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治疗作用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次数:36
核心提示:审稿意见文章标题: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莪术对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治疗作用审稿意见:一、引言部分研究背景:文章开篇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UC

 审稿意见
文章标题: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莪术对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治疗作用

审稿意见:

一、引言部分
研究背景:文章开篇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UC)的现状及当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引出了探索新治疗策略的必要性。背景介绍较为全面,但可进一步强调UC的严重性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的:明确提出了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莪术对UC潜在治疗作用的目标,目的清晰,但建议更具体地阐述选择莪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与筛选:详细描述了利用TCMSP、UniProt、GeneCards、OMIM、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莪术活性成分及UC相关靶点的过程。方法科学,但建议增加对这些数据库权威性和可靠性的简要说明。
网络构建与分析:通过String 12.0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利用Cytoscape和Cyto Hubba插件筛选核心靶点。步骤清晰,但建议提供这些软件和插件在处理此类数据中的具体优势。
生物功能预测与信号通路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方法得当,但建议增加对富集分析结果的解读,突出其在理解莪术治疗UC机制中的重要性。
分子对接:通过MOE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方法科学,但建议详细描述对接参数的设置和对接结果的评估标准。
三、结果
活性成分及靶点筛选:成功筛选出莪术的3个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380个靶点,以及UC的1986个相关靶点和146个交集靶点。结果丰富,但建议对这些活性成分和靶点的具体作用进行简要说明。
核心靶点与通路:确定了包括MAP2K1、TGFB2、EGFR、PIK3R1等在内的核心靶点,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结果有重要意义,但建议增加对这些核心靶点和通路在UC发病和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的讨论。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莪术的核心活性成分能与关键靶点良好结合,结果可信,但建议提供对接得分的具体数值和评估标准。
四、讨论
结果解释: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进行了合理解释,但建议进一步探讨这些成分和通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改善UC症状。
与现有研究对比:将本研究结果与现有关于莪术和UC治疗的研究进行了对比,但建议增加对差异和可能的原因的深入分析。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但建议更加具体地阐述可能的改进措施和新的研究思路。
五、结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莪术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参与UC的治疗,结论明确,但建议更加突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实际应用价值。

六、建议修改
语言精炼:部分段落语言较为冗长,建议进行精炼,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图表优化:建议优化图表的质量和排版,确保图表信息清晰、准确。
文献引用:增加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特别是与莪术和UC治疗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结果解读:加强对结果的解读和讨论,特别是核心靶点和通路在UC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该文章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应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在结果解读、文献引用和图表优化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建议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