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尿激肽原酶参与急性脑组织缺血后血液循环重建的关系
更新日期:2017-06-15     浏览次数:113
核心提示:人尿激肽原酶(HUK)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局部脑组织的血液灌注突然中断导致脑细胞急性缺血坏死。而超早期溶栓等受到严格的时间窗及各种条件限制,仅有极少部分患者获益11]。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自身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组织的恢复起到一定作用,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区域的预后发挥重要作用[12,13]。在相关药物开发研究中,有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HUK 可明显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液灌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4人尿激肽原酶可在急性期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侧枝循环开放有关15。但目前HUK 与颅内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研究数量较少,未能达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的程度,其相应的侧支循环临床评估方法不一,尚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观察HUK 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探讨HUK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HUK 组和对照组在用药后14 天的NIHSS 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HUK 组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人尿激肽原酶对非溶栓时间窗内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一致;

为进一步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参与急性脑组织缺血后血液循环重建的可能机制,本研究采用CT脑灌注的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治疗第14 天,所有患者治疗后CT脑灌注参数CBF、CBV均增加,而参数MTT、TTP较前有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HUK治疗组患侧灌注参数除CBV外,CBF治疗后较治疗前的变化值明显增多,MTT、TTP治疗后较治疗前的变化值明显减少,本研究结果一方面提示了颅内侧枝循环开放和(或)重建是急性脑梗死后维持病灶血流重建的重要代偿机制;另一方面也间接证实了HUK 在促进颅内侧枝循环开放和(或)重建中的作用。本部分研究结论与国内多数研究相一致9,16],但在检测手段方面本研究简化了目前对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特别是对64排螺旋CT基本普及的基层医院,其更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目前临床上评价侧枝循环的建立方法有DSA、MRA、CTA 等,其中DSA 是公认检查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限制了DSA 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17。常规MRA 技术可以无创地显示成像范围内的主要血管及其分支,但对脑膜浅表血管、眼动脉等小动脉显示不佳,并对软脑膜的侧支血供评估能力较低。CE-MRA可以显示MCA狭窄后远端残存血流、脑膜动脉网的侧支血流等,但需要使用对比剂,而且检查时间长,特别是急诊检查一般难以实现。限制了DSA 及MRA 的临床应用。相比之下,“一站式”多模式CT,即CTP联合CTA技术,因其快速、无创、简便,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用于评估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8。本研究运用CT脑灌注成像的方法证明HUK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间接表明HUK能促进缺血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形成。

综上所述,本临床研究表明,CT脑灌注成像技术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脑血流改变的有效技术。但是,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所选取的样本量偏少,仅能作为初步探索的结果,今后应扩大样本量以增加统计力度;其次,虽然64排CT技术可以较好的完成颅脑灌注和血管检查,但还不能行全脑灌注和血管成像的检查,特别是后循环部位及直接显示二、三级侧枝循环等开放和(或)重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