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专业术语隐喻本体不同
汽车及机械行业作为人类发展到近现代文明的产物,绝大部分名词性术语存在隐喻现象。而中式文化植根于图形化的汉字,英语文化植根于字母文字,在汽车及机械行业大量存在隐喻本体不同的喻体,例如:
(1) 钳工——fitter/benchworker
汉语通过本体“钳”和“工”激活“钳子”和“工人”两个概念域,一个是工具,另一个是人,从而映射出一个使用钳子工作的人。结合行业语境,才能让人理解:这是一个以钳子作为重要工具的岗位,从而引申出人工调整的岗位。而fitter则是通过本体fit和表示人的er来激活两个概念域“调整”、“人”,结合语境,则更直接地映合出“人工调整岗位”的概念。
(2) 切削、丝、锥——flute tap
通过“切削”、“丝”、“锥”三个本体激活“切掉”、“带有丝”、“锥形”三个概念域,从而可以融合出“用于切削和加工出丝的锥形物”的目标域,从用途、形状的角度定义了该物体。再结合行业语境,可以与“切削丝锥”这个喻体等同起来。而英文通过两个本体“flute”和“tap”激活两个概念域“槽”和“通过旋转来控制物体流出的塞子”,两个本体融合到一起就成了“带槽的通过旋转来控制物体流出的塞子”,结合语境,该物体是用来切削金属材料的工具,才能得出其具体所指。因此“flute tap”这个喻体是从形状、工作方式的角度定义该物体。由此可见,汉语从运行方式及形状,英语从物体的使用功能角度各自激活相应的概念域,从而得出其喻体。
1.2次术语依赖语境、新创意义丰富
与上述术语不同,汽车及机械行业还存在大量次术语。这些次术语的特点是所指意义对语境依赖度高。Grady(1999) 认为“将喻体和本体视为两个输入空间,从其中提取出部分结构和信息,投射到融合空间”。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个新创结构,从而生成始源域或目的域中所没有的新创意义。根据此理论,这些次术语在不同的语境新创意义较多。例如:“调整”的本体是调配和整顿,从而映射出使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这个融合空间,大致与英语中的“adjust”对应。然而这个词用在英语里,往往过于笼统,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汽车及机械行业,其使用频率相当高,因此在本体与喻体融合过程中,译员需要根据语境寻找一个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新创结构来达到使译文接受者和原作者相接近的认知程度。因此,“调整”的英译包括如下情况:
(3)支撑和导向的具体位置及形式需要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调整.
Limit support and guide should be machined and fitted on site for final position and form.
(4)这把刀具需要重新调整。
This tool should be re-preset.
(5)这个压头的高度需要调整。
The height of this mylor should be adjusted.
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次术语的英译,译员不仅要充分理解其本体,还要在其汉语意义与英语融合的过程中,通过扩大或缩小词义找到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