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形上,接受了近代学校教育和西方礼仪装束的女学生,成为当时时髦的代名词。中国近代社会女学经过多年发展,女学生们在装束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们在举手投足、穿衣打扮方面与社会上的女性对比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年轻的女学生们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新型淑女,成为公众眼中的摩登女郎。
在当时的上海,最时髦的女性应该是“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白绒绳或皮围巾一条,金丝边新式眼镜一付,弯形牙梳一只,丝巾一方”[i]。而《女学生杂志》中是这样描述女学生的“时世装”的:“女有长辫流传近,帽结襟花香坠粉。乌膏注发发似泥,两髻垂垂覆额低。金珠百货饰辫服。……鼻戴眼镜金丝样,腰不系裙益无状。”[ii]
民初,能够进入学堂的女子必是条件优渥、父母开明的家庭走出来的,这些女学生大多过着奢靡的生活。光鲜亮丽的衣着只是其奢靡开销的一部分,在社交上更是手腕高超。“在燕京,洋味确重,女生亦不例外,大半英语流利,能坐汽车能跳舞,能点唇画眉,交际手腕高超。”[iii]这样的女学生形象无疑是年轻的、摩登的、时髦的,在任何场合都是引人注目的,更令许多“名娼艺妓”纷纷效尤,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上关注女学生成长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当局的重视。
一些地方开始发起“女子崇俭会”,也有一些地方颁布条令命令女学生服饰从简,广东教育当局就在全省颁令:“此后除中学以上女生必须着裙外,其小学女生凡14岁以上已届中学生年龄者亦一律着裙,裙用黑色。”[1]随着各方的重视以及留日女学生的回国,东洋女装受到青睐。白衣黑裙成为了女学生的标志服饰,她们上穿小短袄,下配黑色长裙,留着黑而直的长发,衣襟上插一朵小红花,或是头发上嵌一支锡做的小蝴蝶,抑或是手腕上戴一串假珍珠[iv],这些小玩意儿将女学生的俏皮和天真烂漫体现的淋漓尽致。
民初女学生的装饰虽发生了从奢到简的转变,却一直引领着社会潮流。“因为社会上的学生少,学生就因之而可贵了。所以现在一般虚荣心重的人,因为学生是社会上人所尊重的,所以她自己本来不是学生,而她的装饰,都很喜欢仿效学生,使人见了她也以为是个学生,好使他人敬重她,博个虚荣。”[v]
服饰的简化使得女学生的运动成为可能,“北平中学女生是活泼的……一是爱运动,二是好骑自行车……而冬天就在北海的溜冰……真是游女如云,而且,大学中学女生最多,惊叫嬉笑中,藏着多少爱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