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因声求气明体例,披文入情析手法 ——浅议古诗词如何因体而教
更新日期:2024-09-02     浏览次数:25
核心提示:审稿意见一、稿件概述《因声求气明体例,披文入情析手法 浅议古诗词如何因体而教》一文由浙江绍兴诸暨海亮实验中学的钟彩凤老师撰写,探讨了古诗词教

 审稿意见
一、稿件概述
《因声求气明体例,披文入情析手法 ——浅议古诗词如何因体而教》一文由浙江绍兴诸暨海亮实验中学的钟彩凤老师撰写,探讨了古诗词教学中“因体而教”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实施方法。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涵盖了古诗词教学的多个重要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优点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文章开篇即点明“因体而教”的核心观点,并通过曹丕、朱自清等古今文论家的论述,有力支撑了文章论点。正文部分从声韵、体例、意象意境、知人论世及表现手法等多个维度展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不仅阐述了“因体而教”的理论基础,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如《登高》《蜀道难》《望海潮》《扬州慢》等),详细展示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这一策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分析深入,见解独到:
文章在分析古诗词的声韵、意象、意境等方面时,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通过《登高》的平仄分析,揭示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望海潮》与《扬州慢》的意象对比,展现两首词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些分析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底,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鉴赏视角。
教学方法多样:
文章提出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包括吟咏声韵、联读比较、改写体会、知人论世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不足与建议
文献引用需规范:
文章中引用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但部分引用未标注具体页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严谨性。建议作者补充完整的文献信息,包括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份及具体页码。
部分论述略显重复:
在论述“因声求气”和“依据体例”两个部分时,部分内容有重叠之嫌,如都提到了《登高》和《蜀道难》的声韵和体式特点。建议作者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教学案例需更广泛:
虽然文章已经提供了多个教学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上,对其他朝代的诗词涉猎较少。为了增强文章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建议作者增加一些其他朝代或不同风格诗词的教学案例。
结论部分需强化:
文章在结尾部分虽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但略显简略,未能充分凸显“因体而教”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建议作者在结论部分进一步强调这一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对未来教学的展望和建议。
四、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因声求气明体例,披文入情析手法 ——浅议古诗词如何因体而教》一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文献引用、内容整合、案例选择和结论强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建议作者在修订时认真考虑上述建议,进一步完善文章内容,以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五、审稿结论
本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在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后,建议予以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