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思想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研究
更新日期:2017-07-07     浏览次数:223
核心提示:《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思想虽历经千年,却仍启迪着新时代的人们以智慧之思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自然之道。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衔接阶段,面临着学习的困惑、人生的目标、未来的出路、名与利的交织等等问题,“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代表,将“无为”思想来指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无为”思想的实质

“无为”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章》,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境界。老子认为“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无”是核心,“有”是发展,“无”比“有”更加根本。老子的“无”中蕴涵着无限的“有”。老子的“无为”,绝不能简单地被认作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1]。“无为”的本质是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从而达到无不为。可以说“无为”是一种达到无不为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顺应自然不去刻意而为之。林语堂说:“道永远顺任自然,不造不设,好像常是无所作为的但万物却知道由道而生,持道而长,实际上却又是无所不为”【2】。“无为”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早期意为教化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一种态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思想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不仅仅为统治者所用,更为有才能有道德的学者们视为一种修身的至高境界。“无为”并不是提倡任何事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顺其自然,不妄为[3]。“无为”思想要求首先要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性和法则,其次要注重事物的个性发展变化强调随感而应、随之变化。

二、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开放化的新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华夏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尤其是大学,它的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现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极速普及的时期,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春天,各种大学如雨后春笋,各种扩招欲揽尽天下人才。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6国民经济和调查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599.1万人。大学生的数量快速上升的同时,大学教育的质量并没有相应的增长。自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以来,中国人民的眼光逐渐打开,纷纷向欧美等国家学习,除衣食住行之外,连教育也向国外看齐,部分教育过分的向国外看齐,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逐渐丧失。钱学森之问至今仍震耳发聩,“现在的教育,为何培育不出优秀的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个问题依旧值得我们深思。一个缺乏传统文化熏陶且个性发展被抑制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才?

(2)家长的过分干预

目前很多家长们大行有教之为,盲目跟风为孩子做出选择,为孩子设计未来,这样的教育严重扼杀了创造性。功利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环境里,诚然知识分子很多,却始终难见大师。老子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万物做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过分的行有为之事,将严重影响其个性发展。

(3)理想与信念的丢失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多元化发展,导致利益矛盾冲突不断,各种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个人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开始泛滥。最终使得一些大学生对时事政治与社会的进步缺乏关注,崇尚的却是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一些大学生从刻苦学习、追求真知转为热衷于上网聊天、谈恋爱、玩游戏、拉关系、走后门。理想与信念逐步丧失,思想日渐颓废[4]

(4)自我意识尚未完善 

人的自我意识不仅约束个人的行为,而且对个性品质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若在这个时期,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存在缺陷,则会出现消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偏激的思想。无法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5)思想道德的滑坡 

当代大学生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认知世界的能力,他们拥有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和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出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案例,重智力轻道德、重个人轻他人、重享乐轻奉献的思想正在大学生团体中无声蔓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渐渐被忽视,大学生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用“无为”思想来指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1)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工作方法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高校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把“灌输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疏导型”,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此处“无为”的管理思想,启示着教育者要清静无为,不要过多的干预大学生,应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大学生群体已经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情感体验,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个性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行不言之教

老子认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遵循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摒弃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模式,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启迪、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者“行不言之教”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提高自我的人格魅力,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赢得学生的认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如此才能达到“为无为,则无治”的效果。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当代的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对于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大学是个小社会,是进入真正社会的过度阶段,各种思想纷至沓来,如果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不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瞬间崩塌,甚至走向一条罪恶的道路。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关系中产生的,大学生不要抱着成见来看待这个世界,更不要固执己见,当发现这个世界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的时候,不要失望甚至悲观。要保持“无为”心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指引自己不断的前进,但制定目标时,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