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求全课时少,实训不足难达标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科的发展,专业课程不断增多,课程设置多且杂,面面俱到,且多数要求学生必选,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逐渐减少,很多原来60学时,48学时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只能安排30个学时,却要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教师为了赶进度,一些知识点不能讲精讲透,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由此使学生学得似懂非懂,掌握的知识浮浅,记忆不深,概念不清,囫囵吞枣,更别谈以后工作中能实际应用了。教学大纲的制定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不能达到真正的培养目的,难以和社会需求接轨。
以《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课程为例,这些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只安排30学时。建筑材料课程涵盖:材料的基本性质、石材、烧结制品、玻璃陶瓷、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木材、钢材、塑料及其制品、沥青、高分子合成材料等章节;《建筑设备》课程涵盖给排水、供热、通风及空气调节、电气工程三篇,20多个章节。课时少,内容多,在理论教学课时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开展实践教学难度系数更大。但这两门课程都需要实践环节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它的实践性和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例如,在讲解建筑设备给排水时,设置了动画,增加了动感效果,但是同学们只能被动的看视频演示,无法实际操作,仍提不起兴趣,到真正敷设具体管网时还是会束手无策。
2、 叙述性强练习少,枯燥无味无实效
由于课程的文字叙述性较强,且内容琐碎,如果教师不采取适当的改进方法的话,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2)。老师若再照本宣科,不设法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不增加随堂练习,不适时开展互动,同学就会觉得上课如同受罪一般。结果是同学听课如同催眠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的同学甚至偷偷的玩手机,因为课上的内容丝毫无法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想象,也无法建立这些内容和他们未来的关系。
3、学习目的不明确,严管尽职恐评教
由于我们大部分课程是必修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很多课程学生没有兴趣或觉得和以后自己选择的工作没有联系,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盲目地应付考试,仅仅为了拿到这些课程的学分,最终混个文凭,而非期待素质的提升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上课流于形式,对所学课程的内容往往不重视。而有些老师也满足于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对于学生疏于严格的要求和管理,似乎是我认真备课,学校检查无差错就可以,学习不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更有老师还考虑对学生管理过于严格,学生在评教时反而给打低分,自己费力不讨好,不如迎合学生的心里。如此下去,大学教育质量一年年下滑,实在令人堪忧。
教学改革思路
1、改进教学理念
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涵义。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
1.1 尊重教学规律,把握教学的系统性及完整性
诚然,教学方法及教学大纲可能会因为专业不同而不同,但是无论是哪类专业都有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然后确定循序渐进的流程,将其导入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1.2 注重教学效果,而非单纯的学生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只能体现教学工作的一个主要环节,但是不能作为教学效果的唯一体现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激发及灵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的性格养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都是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应该设立正确的评定综合教学效果的标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1.3 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擅于用学习并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建筑设备课程中,我们利用学校有锅炉房及污水处理厂的条件,将实践教学有效地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来,带领学生们去实地观察,并认真了解锅炉特性,水的软化方法,供水量的敷设,供水压力确定及由此计算的各级管路的管径和整体供水管网敷设,污水处理方式及处理效果等。我们还请工人给同学们介绍全校供水供暖的整个流程,然后让同学们完成实习报告。当同学们交来实习报告时,我们非常惊喜,同学们的实习报告非常认真,全部流程包括各个设备、附件等一步步绘制成清晰的平面图,不仅了解了学校锅炉的特性和工作原理,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各类锅炉、水泵做了比较,整个供水流程、设备敷设方式及工作原理等描述的完整准确,通过实践同学们认识深刻,会正确的根据建筑物的供水需求选择水泵,根据区域集中供暖需求选择最适宜的锅炉。
2、教学内容前沿化、引入前沿科技成果
在最有限的时间讲授最重要的内容。首先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最优秀最适合的教材,以求达到最佳收效,此外,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及时自编教材更新补充。虽然没有像国外教授那样,每节课都更新,但我们能将本专业基于某些理论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介绍给学生,如在《建筑材料》课程中,讲授砂浆时介绍了我们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自流平水泥砂浆”,讲授外加剂时介绍了外加剂的最新品种和应用的最新理念等,使学生即加深了理论的理解,巩固了教学成果,又学会了这些理论对科研的指导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领域,拓宽了视野,并有了初步的科研基础。
这样无疑使我们本来不足的总课时会更少,但我们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重点放在与学生走入社会最相关最紧迫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性能的掌握上,将某些易懂而且相似的内容合并介绍,如玻璃与陶瓷,石灰与石膏等等,仅列出纲要,讲述各自产品标准对性能的要求,比较差异加深印象。此外,对某些概念性的知识点,通过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利用教材、图书馆参考书、网络等途径了解、对比、分析、掌握,作业中有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还有分小组完成的任务,采用同学自学、互学与教师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课时紧张的教学压力。、
3、教学手段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1 寓教于乐,适时采用适当的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大学教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2。此处的“欲”为欲求之意,即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非常关键。对于比较枯燥的学科,如《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我们不时插入游戏调动大家的情趣。如我们做了折纸游戏,看着大家在不明晰的指令下,展开的五花八门的纸片,大家在笑声中切身感受到法规的严谨性。
3.2 建立知识架构体系:
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织成网、搭起架构,开始一两章老师帮助同学整理,后面章节或重要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学习和记忆习惯梳理,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