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雷格的真值思想:理论、概念及意义
更新日期:2017-07-10     浏览次数:257
核心提示:涵义理论始终是语言哲学的核心。世界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弗雷德,对语言的符号、涵义和指称作了系统的逻辑学区别,并阐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语言哲学的一大贡献。他不仅首先用形式语言建立了初步自成体系的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系统,而且把这些成果应用于对自然语言特别是对其真值的分析之中。本文将从专名与从句的涵义、指称及其真值关系出发,探讨弗雷格关于语言符号的真值思想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与启示。

 1 引言

语言的涵义是语言哲学研究里最古老的难题,特别是关于涵义和指称之间的关系问题,语言哲学家们迄今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世界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19世纪末欧洲“语言转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便是研究语言涵义与指称的著名学者。中国在1996年出版了一本《弗雷格思想研究》,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弗雷格的理论思想。书中序言的第一句写到:弗雷格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被公认是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于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当代哲学,特别是对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弗雷格的影响之大,只要看一看西方文献就可以感觉到:几乎每一部著作都要提到他,而且把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王路,19965)。他善于把数学中函数的概念引入逻辑,从而在语言分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弗雷格于1982年发表了《论涵义和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一文。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弗雷德对符号、涵义和指称作了系统的逻辑学区别,被视为是语言哲学中一篇纲领性、经典性的文献,对语言哲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雷格将他的数学思想、逻辑学思想以及哲学思想全部融合到对语言现象的分析中,指出“名称凭借涵义指称对象。特定指称对应特定涵义,特定涵义对应特定指称,特定指称对应不只一个符号。语句表达的思想是涵义,其真值是指称。语句可以有涵义而无指称”(成晓光,200588)。本文将基于对弗雷格《论涵义与指称》一文的文本解读,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弗雷格真值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弗雷格关于语言符号的涵义、指称及其关系问题的讨论进行梳理,进而探讨弗雷格的真值思想,力图揭示其对语言哲学的重大意义和启示。

2 专名的涵义与指称

专名(proper name)是弗雷格涵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术语,是指“专有对象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词语(word)、符号(sign)、表达式(expression)等”(王路,200368)。涵义(sense),是指“符号或名称所表达的思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辨识或表达所指对象的方式,包括语言的用法等”(王路,200369)。在传统概念中,一个词的意义或涵义,就是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有很多的人为因素。但在弗雷格的思想中,观点(idea)是个人思想活动的体现,是主观的;而涵义是词与所指物之间的联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因为说者和听者的大脑中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双方都能理解的概念这样,涵义被赋予了客观的色彩。指称(reference),是指“语言符号具体相对应的事物,必须是客观存在,能都被人类所感知的”(王路,200371)。在谈到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的关系问题时,弗雷格提供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用望远镜观察月亮。此时出现了两类事物:观察到的对象和被观察到的对象。被观察的对象就是天空中实际存在的月亮,这是弗雷格所谓的指称;而观察到的对象既包涵望远镜中的真实图像,也包涵观察者视网膜上的影像,前者便是涵义(成晓光,200589)。

弗雷格从两个简单的等式 a=a ,a=b入手,深入挖掘语言表达式中的涵义与指称的关系。他指出,第一个等式a=a这是先验了的,有着逻辑真理的关系,即从符号、涵义和指称方面是完全相同的。而a=b这个等式代表了什么关系?显然单从符号的层面去理解,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符号,它们之间不能划等号。那么只有一种情况,即ab这两个符号指称相同的对象。只在这种情况下,a=b才会成立。如果a是晨星(morning star),b是暮星(evening star)。那么,当a=a即晨星就是晨星,假设成立;而a=b即晨星就是暮星,这是天文学上的一个发现。此时,尽管两个专名(暮星、晨星)的符号形式不同,涵义(用法或表达方式)也不同,但是由于他们所指称的对象是同一个事物,他们之间就可以划等号(成晓光,200589)。

弗雷格用这样的一个等式,引出了他对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关系的分析:“与某个符号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涵义,与特定的涵义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指称”(王路,200369),即每个语言符号有且只有一个意义,与这个意义相应的有且只有一个指称(陈嘉映,201357)。在弗雷格眼中是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因为在他看来,自然语言里同一个符号往往有好几个意义,这就是造成语言混乱的一个根源。但是他也认识到,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不可能严格按照这样的关系组合,所以他提到:“对于一个指称,可能有不同的符号;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甚至在同一语言中都有不同的表达”(王路,2003.69)。即对于同一个指称,可能不只有一个意义,也可能不只有一个符号。这样便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首先,在指称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语言符号有多重涵义。例如专名“亚里士多德”,这是一个语言符号,指名叫“亚里士多德”这个人。但是由于认识的主体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其涵义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可以说他是《工具论》的作者、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等。这些都是亚里士多德这个特定的人所拥有的不同特性或社会属性。因此,一个专名可能会有很多的涵义,给我们全方位的理解这个专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二种情况是指称相同,涵义也相同,但是通过很多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即同一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比如汉语中的“书信”和日语中的“手纸”这两个词。它们来自不同的语言中的不同的语言符号,但它们的涵义(使用场合)是相同的,指称也是完全相同的,都表示信件这一事物。

最后一种情况,即同一个指称以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并且涵义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也较常见,比如“母亲”、“妈妈”、“娘”是三个不同的语言符号。尽管指向同一个人,但是就其不用的用法而言,这三个专名的涵义是不同的:“母亲”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妈妈”的称呼比较随便、亲切,而“娘”在一些方言中比较常见。“泉城”和“山东省省会”,这两个词语符号指称的对象毋庸置疑是相同的,即济南市;但其涵义是不同的,因为这两个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所指对象做出的描述。

以上这些是基于同一指称而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的符号与涵义的组合。但是弗雷格也指出,这是一般情况,也有例外情况,即一个符号有涵义,但没有指称,例如词语“远在天边”、“灵魂出窍”等。因此,“人们理解一种意义,但由此并不能肯定也有一个指称”(成晓光,200587)。可以看出,弗雷格研究的语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语言(ideal language)。因为他秉承的信念是,“通过对语言表达式进行逻辑分析,从而排除各种因乱用而引起的误解,是对真知的一种追求”(王路,1996110)。

3 句子的涵义及指称

弗雷格把对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由词语推向了语句,由此引出了一个概念:“真值”(truth value),来表达句子的涵义与指称的关系。真值概念是理解语言符号涵义与指称的一个难点,也是理解弗雷格思想的一个重点。弗雷格对于真值的表述是:“对于一个句子而言,当涉及其组成部分的指称时,就是我们在询问真值……对于我们来说,求真的努力促使我们从意义推进到指称”(成晓光,200587)。可以看出,弗雷格所提出的句子的真值其实就是句子的指称,没有指称的句子也就没有真值。根据弗雷格所表达的意思,“所谓一个句子的真值指的就是一个句子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王建平,200369)。这句话可进一步理解为:句子的真值即表示与客观现实符合(真)或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假)的情况。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客观存在)指称,那么它就没有真值,也无所谓真假了。弗雷格用这样一句话来比喻说明:“奥德赛在沉睡中被放到了伊萨卡的岸上”。在这句话中,如果读者无法确定其中的主语“奥德赛”的指称对象,便无法确定整个句子是否有一个指称。实际上,“奥德赛”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在现实中并没有任何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指称,所以这个句子没有真值,无所谓是真是假。如果有人认为这句话是真的或是假的,那么等于他或她首先承认了其中的主语“奥德赛”不仅是有涵义的,而且是有指称的。这样,弗雷格就把一个句子的真值归结成了一个句子的指称。这说明了理解句子的涵义与确定句子的指称是不一样的,有的句子有涵义也有指称,有的句子有涵义但没有指称,一个句子有无涵义不等于一个句子有无指称。在弗雷格看来,逻辑是以求真为目的的,所以对一个句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它的真值。把握句子的意义和把握句子的真值绝对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把握句子的意义是第一层次,而把握句子的真值是更深的一层(王路,1996119)。由此,弗雷格从真值的角度阐明了句子的两种重要属性:

第一:一个句子的指称就是它的真值,那么当句子的一部分被指称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句子的真值必须保持不变;第二:如果一个句子的真值就是它的指称,那么一方面所有的真句子都有相同的指称,另一方面所有的假句子也有相同的指称(王路,1996:120)。

在此基础上,弗雷格进而又去分析复杂句的真值关系。他指出,复合句与构成它的简单句的关系如同简单句与构成它的词语的关系一样,而其判定方法就是“用真值相同的简单句对复合句中的简单句进行替换不会改变原复合句的真值”(王建平,200356)。弗雷格给出的例子是:“如果太阳升起来,那么天空乌云密布”。这是一个假设句子,表达了完整的思想,而且它的指称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个句子就有真值。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已经升起,天空乌云密布”是真命题;也可能出现“太阳现在还未升起,天空也没有乌云密布”或“太阳还未升起,天空已经乌云密布”。但是如果替换成“太阳升起来了,天空没有乌云密布”就是个假命题(成晓光,20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