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报中寻迹:1932年《大公报》霍乱报道媒介呈现与实践
更新日期:2024-07-24     浏览次数:26
核心提示:审稿意见一、稿件总体评价《报中寻迹:1932年〈大公报〉霍乱报道媒介呈现与实践》一文以1932年霍乱疫情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大公报》在这一公共卫生事

审稿意见

一、稿件总体评价

《报中寻迹:1932年〈大公报〉霍乱报道媒介呈现与实践》一文以1932年霍乱疫情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大公报》在这一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报道实践及其社会影响。文章选题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史、公共卫生观念变迁以及媒体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构清晰,资料详实,分析深入,总体上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

二、优点分析

  1. 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文章选取1932年霍乱疫情这一具体事件,通过《大公报》的报道实践来探讨新闻传播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与影响,视角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 资料丰富,论证充分:作者搜集了大量《大公报》关于霍乱疫情的报道资料,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充分论证了《大公报》在霍乱疫情报道中的媒介呈现及其社会效果。

  3. 分析深入,见解独到:文章不仅描述了《大公报》的报道实践,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新闻传播规律,见解独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4. 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霍乱疫情的背景介绍到《大公报》的报道实践,再到其社会影响,层层递进,条理分明。

三、不足与建议

  1. 理论框架需进一步明确:虽然文章引用了一些新闻传播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理论,但整体上理论框架的构建还不够明确。建议作者进一步梳理相关理论,明确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 案例分析需更加深入:文章中的案例分析虽然丰富,但部分分析还不够深入。建议作者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 现实关联需加强:文章更多地关注了历史事件本身,对于现实关联的讨论相对较少。建议作者在结论部分适当加入对现实新闻传播和公共卫生工作的启示与借鉴。

  4. 语言表达需进一步精炼:部分段落语言表达略显冗长,建议作者对语言表达进行适当精炼,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四、综合评价

总体而言,《报中寻迹:1932年〈大公报〉霍乱报道媒介呈现与实践》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文章选题新颖、视角独特、资料丰富、分析深入。然而,在理论框架的构建、案例分析的深度、现实关联的加强以及语言表达的精炼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建议作者在修订过程中关注上述不足,进一步完善文章内容。如作者能够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本文有望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