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意见
一、稿件总体评价
本文《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译介传播的多模态互文重构——以英译茅盾文学奖作品为例》探讨了融媒体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多模态互文重构策略,特别是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英译为例,分析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模式和效果。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数据详实,对翻译研究和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启发意义。
二、具体优点
-
选题前沿,视角独特:本文聚焦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特别是通过多模态互文重构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传播策略,选题紧跟学术前沿,视角新颖独特。
-
数据详实,分析深入:文章利用OCLC-WorldCat等数据库收集了大量数据,对茅盾文学奖英译作品的海外馆藏、模态类型及受众评价进行了详细分析,数据详实,分析深入。
-
理论框架构建合理:文章将多模态翻译理论与互文性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多模态互文重构的传播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
实践意义突出:文章不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还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优化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
文献综述部分需进一步拓展:尽管文章已经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综述,但建议进一步拓展文献综述的范围,特别是加入更多国际视角下的翻译与传播研究,以更好地突出本文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
-
理论阐述可更加深入:文章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已具雏形,但建议对多模态翻译和互文性理论进行更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在具体应用中的体现和逻辑联系,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深度。
-
案例分析可更加丰富:虽然本文以茅盾文学奖英译作品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但建议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中国文学英译作品作为案例,以增强文章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
语言表达需进一步精炼:文章部分段落表述略显冗长,建议对语言表达进行进一步精炼,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学术性。
四、综合评价
本文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数据详实,分析深入,理论框架构建合理,实践意义突出,对翻译研究和文化传播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然而,在文献综述、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及语言表达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若作者能根据审稿意见进行认真修订和完善,本文有望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上发表。
审稿意见结论
建议录用,但作者需根据审稿意见对稿件进行认真修订和完善。具体包括进一步拓展文献综述的范围,深入阐述多模态翻译和互文性理论,增加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并精炼语言表达。若修订后能达到发表要求,本文有望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上发表。期待作者能够充分考虑审稿意见,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