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学在动物病理学总论讲授中的支撑作分析
更新日期:2017-07-20     浏览次数:248
核心提示:临床实践中,应用动物病理学知识进行病理诊断,在正确诊断疾病、指导疾病治疗及判断疾病的预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好本课程的意义尤为重要。每一位从业者,学习讲授本课程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前提条件必然是学好基础兽医学科,熟练掌握动物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的组织器官结构特点,生理机能及功能代谢,才能理解异常发病情况下的临床病症,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

      动物病理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与其他学科间有着密切联系。该课程以化学、生物化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为基础,同时动物病理学又是学习临床兽医学的基础,为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外科和公共卫生课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该课程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学科,有承前启后的学科地位。动物病理学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论述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各论主要论述各器官系统的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总论主要内容包括血液循环障碍,水肿,脱水和酸中毒,发热,缺氧,炎症,肿瘤,黄疸等,主要阐述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基本病理变化,探讨不同疾病中共有的普遍规律。

动物病理学内容庞杂、理论抽象、概论繁多,学生多机械性地记忆,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作者在动物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探讨总论部分的理论依据,总结归纳出血液组分、血管分类及特性、血液流体力学、心脏的结构功能、心血管系统的分支、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体循环肺循环循环路径等血液内科学知识,是学习动物病理学总论等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血液循环障碍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或血液性状改变所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个别器官和局部组织的循环障碍。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时,必然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右心衰竭引起的肝淤血是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在肝脏的局部表现[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除了对局部的组织器官产生影响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能引起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梗死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结果,严重时引起心力衰竭,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过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局部血量增多和血流速度改变,如充血、淤血;局部血量减少,如缺血;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环或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逸出血管外,即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发生的改变及后果,包括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和休克。

对于本章内容,首先要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是流动于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胶体,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两者占血液容积的比例分别是55%和45%。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其他10%以溶质血浆蛋白为主,并含有电解质、营养素、酶类、激素类、胆固醇和其他重要组成部分。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白细胞主要在免疫和炎症过程中有重要功能。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三类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其次要了解血管壁的构造,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依运输方向可分为动脉、静脉与微血管。熟悉血管内皮细胞的构造,通常指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呈多边形,细胞的边缘呈锯齿状,相互嵌合,保证心血管管腔光滑平整。内皮细胞位于血浆与血管组织之间,它不仅能完成血浆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并且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保证血管正常的收缩和舒张,起到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以及凝血与抗凝平衡等特殊功能,进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管的长期通畅。最后要了解血液凝固的机理和过程,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关键过程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了解血液凝固有助于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DIC及休克的病理过程和危害。

2018-05-21• 论血液内科学在动物病理学总论讲授中的支撑作用
摘要:动物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哲学,在抽象理论的讲授过程中,为了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血液循环障碍,水肿,脱水和酸中毒,发热,缺氧,炎症,肿瘤,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