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湘西时提出的。
王思铁[1]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农户,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对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李鵾等[2]认为,精准扶贫就是遵循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因时、因地对贫困区域、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按照当地的实际开展联动帮扶和分类管理,并引入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开展精准考核的过程。
综上,我们得出不论精准扶贫具体内涵如何表达,其基本内涵都包括精准识别、帮扶、管理、考核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内容,而其核心要义则在“精准”二字上,即: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二、番禺区对口帮扶派潭镇11条村的现实考察
(一)派潭镇11条村的基本状况及贫困原因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1949年为派潭区。1958年成立派潭公社,1983年又改区,1986年建镇。全镇面积289.5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番禺区对口帮扶的派潭镇下辖11条村,分别有:汉湖村、大埔村、刘家村、佳松岭村、拖罗村、湾吓村、邓村、万能村、玉枕村、旧高埔村和双合寮村。根据实地调查,当地贫困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自然资源的匮乏限制当地发展。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温泉资源的边缘,与较出名的温泉镇、白水寨村等相比,温泉资源并不足以支持该地方的温泉旅游业发展。同时由于当地土壤相对贫瘠,只能种植少数相对单一的品种农作物。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欠缺发达,导致难以与外界加强联系。村的连接只有一条二级公路,只有到了区中心才能转入省内的交通网,严重制约了当地对外的联系。
三是青壮劳动力的“空心化”导致劳动力流失。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已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当地和家人一起过节,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外流。因此,从存量角度看,当地村民结构主要以老弱病残为主,且普遍能力素质较低,缺乏配合扶贫能力,使得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番禺区对口帮扶派潭镇11条村的实践举措及成效
从对番禺区农业局和番禺区驻派潭扶贫工作组的访谈结果看,番禺区对口帮扶派潭镇11条村的主要实践举措有:
1.健全机构,明确责任职责。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招商引资,增强经济活力。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比较成功的例子有番禺名特农产品有限公司在旧高埔村建立的“凉粉草收购加工基地”和广州市花木公司在汉湖村打造的“汉湖村花卉苗木基地”。前者带动12个专业合作社、265名社员种植凉粉草4000多亩,大幅带动了村集体及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增长后者每年给汉湖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并提供50个就业岗位。
3.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根据当地耕地面积比重大,村民多以务农为主业,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有夯实的农业基础等条件,番禺区政府因地制宜,带领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并根据不同村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状况,发展相对应的特色生态农业。目前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汉湖村发展起了花卉苗木基地,旧高埔村发展起了凉粉草种植基地,邓村发展起了养鸡场,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正带动着派潭镇11条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4.因情施策,实施分类帮扶。针对贫困户实际,番禺区对口扶贫工作组因情施策,多措并举,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开展种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分类帮扶,为稳步脱贫提供多方保障。
5.完善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中,番禺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加强了对当地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力度。在项目建设方面,集中建设立一批辐射和覆盖农村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如派潭中学二期工程、梅都自来水厂变压器增容及供水设备改造工程等。在危房修葺和改造方面,番禺区扶贫开发工作小组专门组织力量对因2004年特大洪水灾害冲毁形成的村民危房进行休整和重建,满足了村民基本的居住需求。
(三)面临的主要难点
1.政府的扶贫措施与贫困户的需求匹配度不高。村委会提到,村里会对创业的村民提供一定的支持,也会定期组织村民进行大型的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但是年轻的村民普遍都希望能够得到直接的就业机会,而年老的村民则希望能获得更直接的资金资助,或者生活用品的补助。村里的培训活动无法激起村民的激情和兴趣,因此很多村民学无所成。而且不同贫困户在贫困表现、贫困根源、贫困特点和减贫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但实际帮扶工作中,扶贫工作组很少甚至不考虑不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扶措施往往简化为提供部分资金、赠送一些生产资料(例如种牛、种羊、果树苗等)、修建或改造贫困群体住房,甚至只是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而已。
2.扶贫对象的认定程序不够公开透明。根据我们调研小组的调查,那些没有进行过社区公示和民主评议就上报的贫困户申请依然顺利通过了县乡(镇)审查审批,许多村民对此有很大的意见,纷纷表示没有工作组上门要他们对贫困户申请人进行民主评议。
村委会在访谈中向我们透露,每一户是否满足扶贫标准主要是以当地民政局那边给出的资料作为依据,也只是对部分的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评定,调查得比较片面,甚至脱离了民主评议环节。所以,在贫困户识别这一个流程中,政府过于关注死板的数据,而忽视了现实的情况,很容易出现问题。
3.资金投入不够,扶贫名额有限。目前为止,番禺区政府对派潭镇11条贫困村的第二轮帮扶已经结束。但我们发现仍然存在许多住在破烂不堪的砖房、过着拮据的生活的贫困户,他们未被纳入到帮扶对象的范围当中。对此,派潭镇政府和村委会也表示无奈和遗憾,资金不够,扶贫的名额自然也有限,因此扶贫的道路是“任重而道远”的。
4.缺乏第三方监督机构。缺乏独立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介入的协助和监督机制也是派潭镇扶贫的一大难点。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相较于政府的监督人员更加专业,能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评估。
5.扶贫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在现有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者多数把上级定下的指标作为唯一标准去执行。如我们调查的某些村在建档立卡和贫困人口识别时,他们还并没有开展独立的扶贫调研和扶贫项目规划,而是直接沿用当地民政的贫困人口数据库。
6.农民思想较顽固、守旧。由于长期处于一个信息、科技和生活各方面都很落后的环境,视野得不到开阔,思想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相对的比较落后和守旧。有的村民得到了政府或村委会的资金救助,反而拿那些资金去赌博或者不节制地挥霍,而不是用作个人投资。同时,在访问了那么多户家庭后,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对村委会有意见,认为村委会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生活,也不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的困难。由此可见,村委会的公信力还不够,村民们也缺乏对村委会的理解和信任,只是一味坚持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