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关于工程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分析
更新日期:2017-08-16     浏览次数:338
核心提示: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工程科技人才为目的本科层面的高等工科院校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以自然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为基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

       

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工程科技人才为目的本科层面的高等工科院校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以自然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为基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4]。除高等教育的普遍特征外,其有工程教育的专门特点,主要包括:

 (一)“大工程”的培养方向。在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国际互认的《华盛顿协议》背景下,我国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者,而是知识、能力、素质过硬的高水平创造者和创新者;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单一问题,而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驾驭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因此,工程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是“大工程”的。

 (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随着“走出去”和“引进来”开放政策的同频共振,经济社会交往不断加深。一方面,我国的高等级工程项目、高科技机械设备等向国际市场持续拓展;另一方面,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通过国际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进入国内。因此,工程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是国际化的。

 (三)人文教育的培养内容。基于科学的“大师”无不是人文的“大师”的规律性认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还应充分重视人文教育;一旦科学观与人文观出现割裂,学生的科技能力就难以有效发挥。因此,人文要素是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内容。

 (四)实践、创新、复合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工程属于技术方法类专业,主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创造性的解决工业、能源、环境、建设等诸多领域的实践问题;同时,机械、化工、电气、土木、地质等工程门类下的学科,互补、融合、关联较强,知识交叉、叠加、集合较多。因此,工程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核心是实践、创新和复合能力。

  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质量评价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价应结合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工程学习的规律[5],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形成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手段,政府、学校、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的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从教学活动的次第循序看[6-7],质量评价应包括《培养方案》编制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运行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运行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1.《培养方案》编制质量评价。一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的完整性入手,对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诊断和监控,发现教育方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业去向、人才类型等环节存在的质量问题;二是从总学时分布、课程分类计划学时构成比例、实践教学计划学分比例、选修课计划学分比例等入手,对编制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诊断和监控,发现诸如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比失调、实践教学计划学分未达标、课程教学资源短缺等质量问题。三是从工程类课程教学计划执行变更率、课程类型变更构成比、课程变更年级构成比、课程变更形式构成分布、课程变更原因构成分布等入手,对专业教学计划执行状况进行质量评价,检查是否存在培养方案缺少科学论证,工程专业认识不到位,教学支撑条件薄弱,日常教学管理缺失等问题。

 2.课程教学运行质量评价。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三方组成。学生评价指学生对本学期所学课程,根据评价指标内容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的网上评价;同行专家评价指学院(课部)组成教授、专家评价小组,对本学院(课部)教师的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的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值学校聘请的督导员对确定的教学督导对象,或随机地对全校范围内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的评价。学校成立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本科教学评价工作重大事项的讨论与决策。

 3.实践教学运行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运行质量评价要准确把握工程专业,特别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与现场实践密不可分的属性,突出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首先检查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比例是否达到20%以上的硬性标准;其次检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完善;再次检查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是否针对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最后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无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作为整个教育质量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其以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作为评价的着力点,全面运用初次就业率分析、就业形式构成分布分析、就业地域构成分布分析、创业指标、职业胜任指标、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指标等统计方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切实反馈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并将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传导、作用于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上游质量评价环节。

   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

    基于质量评价的结果,将教学活动细分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集中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考试考核、教学组织等具体环节,分段确定改进的要点,指定改进的主要责任人,制订合理化的改进周期,固化持续性的改进措施,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一)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保障工程教育本科教学方案适时(一般4年)修订,并在修订的过程中,多种渠道征询社会和企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对接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实际,根据需求状况优化调整,进而引导教学,强化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为进一步支撑修订后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步改进,形成“特色专业+工程教育”的课程优势。比如,改变部分课程的性质,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以此增加自主学习时间;又如,调增优势课程的课时量,新增课程设计环节,不断强化专业主干课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还如,增加跨学科教育公选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英语或双语教学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综合素质;再如,强化实践教学,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通识教育课实验、学科基础课试验、专业主干课试验、专业选修课试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创新创业实践等多个模块,采用分层次、分目标的教学方法[8],精准发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

    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学方法改进的总体方向,在工程专业的日常教学中,结合工程案例和实地考察结果,引入工程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采用问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程基本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探索工程问题的创新潜力。

   (四)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

一是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改进。如以暑期实践为代表的集中实践教学要与本学期的课程体系、结构紧密衔接,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形成学以致用的局面;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改进。在确保实践教学时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课内课外、教学科研、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验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使实验教学具有更强针对性;三是实验教学的条件改进。积极完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度,及时更新实验室的专业设备,开发适合实验教学的仪器。

   (五)教师队伍的持续改进

一是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即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也鼓励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二是鼓励教师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参与学生创新活动和项目实施的指导工作。三是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加强教学与科研团队的建设。